祝您百岁生日快乐!
发布日期:2025-03-05 作者: 来源: 点击:
3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轻轻叩开蒋世承老先生的家门。这个家陈设极其简朴,褪色的老家具与墙上悬挂的老人的多幅摄影作品、书架上的《红楼梦》《唐宋诗词论》等一众典籍相映,透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风骨。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
为蒋世承先生送上百岁生日祝福
晨光中,老人和夫人程涓身着素衣、面容慈祥。当陈校长递上专门为老先生准备的画册,轻声道,“蒋老,今天是您的百岁生辰,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感谢您四十年来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支持与奉献。”陈校长感叹,蒋世承老先生设立的奖学奖教金激励了一大批师生,当年自己也曾拿过“蒋海筹、蒋抑卮丝绸奖学基金”。老人听后却笑着摆摆手说道,“谈不上”,眼角的皱纹里漾着岁月沉淀的谦和。
1985年,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收到了一笔三万元人民币的特殊馈赠。这是蒋氏后人蒋世承先生,遵照父亲蒋抑卮遗愿设立的奖学金。蒋抑卮为浙江史上著名绸庄蒋广昌绸庄的创始人蒋海筹先生之子、浙江兴业银行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的三万元,相当于普通教师数十年的工资。
蒋世承先生1925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曾任职于天津河北工学院,杭州磁带厂等单位,也是杭州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蒋世承在其回忆录《人生三味》中提到,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黄浦区分行将“蒋海筹、蒋余氏委托保管财产合同”名下的全部款项发还给蒋家。彼时,蒋世承建议取其中三万元,捐给杭州丝绸业作奖学基金,家族一致同意。后经浙江省政协协助,于1985年10月3日,在丝绸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工程系设立人民币三万元的“蒋海筹、蒋抑卮丝绸奖学基金”。从1987年开始发放,到2017年6月30日全部发放完毕。
当年,蒋世承先生针对这笔奖学金如何发放,曾专门写过一封信。在泛黄的信笺中,他亲笔写下对奖励对象的要求:本科生在大三、大四的学生中评选,大四学生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研究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后进行评选。要求参评对象“有社会主义觉悟,体格健康,成绩优良,有一定创见、开拓精神和组织能力。”
此外,蒋世承还指出,“参评同学的主课要求78分以上,其它及格即可,重点在于外语,要有一定阅读专业外刊的能力。论文、报告要有独立见解,工作中要有一定组织能力。”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这份跨越时代的教育理念,放在今时今日仍毫不过时。


▲1985年12月,蒋世承先生来信
对奖学金评定办法提出建议
蒋世承还为奖学金的利息设计了三种用途:一是参评者需提交一份本学科或本专业的调研报告,上交后给予50%的旅费补助;二是用来聘请国内专家作报告;三是用来开设丝绸工程史的讲座,供同学们选修。从中,蒋世承老先生对奖学金规划的周全考虑和对丝绸教育的深厚感情可见一斑。




▲蒋海筹、蒋抑卮丝绸奖学金部分申请表
时任浙江丝绸工学院校长张友梅审核签字
33年后的2018年,93岁的蒋世承和夫人程涓女士再次作出惊人决定,继续延续对浙江理工大学教育事业的支持:向浙江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出毕生积蓄100万元,以父亲的名义设立“蒋抑卮先生教育基金”。
“我和程涓以多年来微薄工资的积余再度在浙江理工大学设立教育基金,奖励一线在职教师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有突出成绩者,同时也是传承蒋氏家族的教育情怀。”蒋世承在回忆录中如是说。
▲2018年10月30日举行
“蒋抑卮先生教育基金”成立仪式
2019年9月,浙江理工大学遵照蒋世承老先生的嘱托,印发了《浙江理工大学“蒋抑卮先生教育基金”奖教金评选办法》。这份凝聚着蒋世承老先生知行合一的育人教育理想的文件,不仅明确了奖教金“重师德、重贡献、重传承”的评选原则,更特别注明要在“进校工作三年且在职一线专任教师”中评选,鼓励教师在学术与育人方面取得更出色的表现,评选原则生动地体现了蒋世承老先生甘守清贫育桃李的大爱精神。
这位迈过一个世纪风雨的老人,为何宁可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也要将毕生积蓄捐献给教育事业?这还要从老人的家族丝绸渊源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说起。
在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一张1934年的全家福静静陈列。照片中,蒋世承的祖父——彼时的“丝绸大王”蒋海筹端坐在太师椅上。蒋海筹是浙江史上著名绸庄蒋广昌绸庄的创始人。蒋广昌绸庄最早于1858年在杭州积善坊巷设立,后在上海成立分号,经营业务遍及大半个中国,并远销南洋地区,成为拥有各种织机二三百台,职工三四百人的近代综合性企业。1917年资产已逾百万,蒋海筹却时常叮嘱子孙:“实业之本在人才,人才之基在教育。”恰似穿越时空的明镜,蒋海筹的嘱托精准映射出当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核心要义。
这种理念在其子蒋抑卮身上发扬光大。蒋抑卮崇尚实业救国,创办了浙江兴业银行,资助了江浙沪多家民族企业发展;他热心公益,出资建设钱塘江大桥,为文化期刊发展慷慨解囊;他热爱文学,注重教育,将毕生所得悉数捐献给社会和学校。
蒋抑卮先生亦为鲁迅先生的挚友。翻开1912年至1928年的《鲁迅日记》,就会发现涉及蒋抑卮先生的内容达42处,而迄今发现的鲁迅先生最早的书简,就是1904年10月8日写给蒋抑卮先生的。鲁迅的处女作品发表在许寿裳主编的《浙江潮》杂志上,而这本杂志,也是蒋抑卮赞助的。鲁迅和周作人翻译出了两本《域外小说集》,仍然是蒋抑卮出钱助印的。
蒋氏后人蒋彦明在整理家族账本时发现,1909-1912年间,仅资助文化事业的款项就达白银2.3万两。“祖父常说,丝绸是物质的经纬,文化是精神的经纬。”蒋彦明指着账本上“赠周树人先生版税”的条目说,“这种对文化教育的执着,早已融入家族基因。”
翻开浙江理工大学校史,“蒋海筹、蒋抑卮丝绸奖学基金”和“蒋抑卮先生教育基金”的恩泽早已化作春泥,滋养出许多的莘莘学子和教坛新秀。这其中就包括1987届校友陈文兴: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1991届校友周文龙:现为温州理工学院校长;2023年浙江省师德楷模、1993届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傅雅琴以及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雪芬等。
▲蒋世承先生为首届
“蒋抑卮先生教育基金”奖教金
获得者颁发荣誉证书
“蒋抑卮先生教育基金”自2019年设立以来,已评选三届,共有15位老师获得奖励。获奖教师们潜心教学、敬业奉献,其中6人次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3人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1人入选省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省级教学英才。这些新时代的“春蚕”,正将百年前播下的教育火种化作漫天星光。
▲2021年“蒋抑卮先生教育基金”
奖教金颁奖仪式
曾获“蒋海筹、蒋抑卮丝绸奖学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傅雅琴教授感叹,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个人学习成绩的肯定,更激励自己选择留校任教,在教育道路上坚定前行。“蒋氏家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无私奉献深深感动着我,我也会将这份教育之爱继续传递下去。”坚定守正、无私育人的傅雅琴教授在2023年荣获浙江省师德楷模称号。
当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艳娟教授在思政课上讲述这段历史时,台下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位全国思政课教学骨干,正是首届“蒋抑卮先生教育基金”的受益者。“蒋先生用丝绸精神育人,让我们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从经纬交织的丝绸,到知行合一的教育,蒋氏家族用百年坚守诠释了“实业报国、教育兴邦”的真谛,这个以一根蚕丝织就商业帝国的家族,始终将教育视为经纬交织中最坚韧的丝线。当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讲述中国故事时,蒋氏家族的助学传奇,正是最生动的注脚。
晨光下,期颐之年的蒋世承老先生思维敏捷、谈吐清晰,声音洪亮,言谈间难掩对国家、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此次,蒋世承老先生更是向学校捐出了他年轻时珍藏的在杭州磁带厂研究所的科研成果鉴定书、个人回忆录《人生三味》、“pps”科研论文集以及摄影作品集《边陲遗梦》,让我们依稀看到老人厚重的人生过往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尽管出门行动不便,老人仍坚持通过放大镜阅读《参考消息》等时政新闻。谈起“杭州六小龙”“优秀校友、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老人如数家珍,这种求知热情,也让他成为“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动典范。
如今在浙理,青年学子们正用数码织机编织着新时代的纹样。百年前蒋海筹创办的绸庄早已消逝,但蒋氏家族的教育情怀,却如春蚕吐丝般绵绵不绝,在一代又一代浙理人中传承、升华。
让我们铭记这个
跨越百年初心不改
以丝绸为经纬
编织教育梦想的家族
衷心祝愿将毕生心血
融入教育事业的蒋世承老人
100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