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联络办公室(校友办)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朱玲淑:逐心而行,步履不停

发布日期:2024-02-19    作者:     来源:     点击:

校友名片:朱玲淑,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3+2)校友,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现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樟木镇人民政府团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心理协会会员、西藏自治区红十字协会会员。     

2017年响应国家治边稳藏政策号召进藏工作,荣获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人物浙江省基层就业大学生典型人物温州好人平阳县雷锋人物平阳县第五届道德模范平阳好人等称号。

积跬步 行千里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对待任何事情都高度投入的朱玲淑将做好每一件小事刻进人生底色。

倾心志愿者服务工作。在大学校园生活中,朱玲淑最难忘的就是志愿服务工作经历。回忆这段忙碌但充实的经历时她满是感慨:中午下课后,经常没吃饭就去南门站岗维持交通秩序。当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想参与其中。从高中第一次参与义工活动起,志愿服务便在她心底埋下了一颗行为习惯的种子。在大学期间,她深入践行志愿服务理念,经常主动在繁忙的课业学习之外腾出空闲时间承担校园志愿服务,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这种持之以恒服务他人的经历使她养成了换位思考、替人解忧的习惯。

扎实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志愿服务只是朱玲淑大学生活的一小部分,她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回忆学习生活,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深深刻印在她心底,尤其是关注儿童未来心理取向、心理成长、心理呵护的儿童社会工作课程对她影响很大。毕业多年的她依然会探究儿童社会工作及儿童社会心理学,经常思考如何呵护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还考取了高级育婴师、母婴护理员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回想当初的选择,朱玲淑认为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鼓励她投身援藏工作,带去沿海的思想教育理念,发挥自身热量建设西部边疆。这股隐性的力量正是源自于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的专业知识、服务他人的志愿经历和替人解忧的习惯日常。

援藏行 入基层

怀着在西部边疆发挥青年力量的决心以及对“地球第三极”的憧憬,刚毕业的朱玲淑在众人的不解中放弃了留在杭州发展的机会,横跨五千多公里从沿海之滨浙江来到祖国最西边——西藏。但刚入藏时严重的高原反应给她来了个下马威。当飞机降落在海拔近4000米的拉萨贡嘎机场时,胸闷气短、心跳加速、头晕目眩等高原反应让她措手不及,使她极度不适,突如其来的窒息感让她至今难忘。从小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她在心里开始打退堂鼓:“怎么那么煎熬!感觉有双隐形的手捂着鼻孔,特别是爬楼梯,每上两个台阶就喘得不行……”

而令朱玲淑没想到的是,这仅仅只是她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更多更复杂的挑战接踵而来。当她颠簸八九个小时到达毗邻尼泊尔的边境县——聂拉木时,黄沙遍地、草木稀少的荒凉景象映入眼帘,与江南水乡反差极大的环境着实让她吃了一惊。尤其是最初几个月,这个从小在条件优渥的沿海城市——温州长大的南方姑娘更是无法适应聂拉木的艰苦生活。“这里经常停水停电。停水要到波曲河挑水,停电得用蜡烛照明。”缺水问题让这个有洁癖的姑娘尤为苦恼。刚到这里时,每当遇上停水,她最不能接受的是用浑浊的河水洗漱。起初,她从超市购买矿泉水洗漱。但她明白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她索性就不讲究了,选择入乡随俗,跟当地人一样从波曲河里挑水、过滤,用沉淀水解决生活用水。

尽管条件艰苦,但朱玲淑从未轻言放弃。她始终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我们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在聂拉木的所见所闻让她深切地感受到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是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她把目光投向了扶贫工作。得知藏民巴桑为医治女儿的疾病负债累累,她主动结对帮扶,送去慰问金。但扶贫工作要想成功,不仅要“输血”,更需扶志“造血”。巴桑没有工作,也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喝点酒、打个盹是生活常态。朱玲淑决心帮助他改变安于现状的心态,经常深入巴桑家中,向他普及国家惠民优待政策,鼓励他抓住政府提供岗位的机会,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现状。在朱玲淑的思想引导下,巴桑渐渐转变了观念,变得勤劳起来,通过放牧、打工的方式慢慢还清了债务,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这让他十分感激朱玲淑给予的帮助。

作为一名援藏工作者,朱玲淑清楚地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她将生活条件上的艰苦和基层工作中的困境都化作人生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来时路,不惧未知途。”

赤诚心 递温暖

在工作之余,朱玲淑还深入当地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当了解到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落后时,对儿童社会工作高度关注的朱玲淑主动与校方沟通,利用业余时间教学生汉语。课堂上,孩子们齐刷刷望向她时,眼神中透露着对知识的渴望。“朱老师”的身份赋予了她强烈的使命感,她希望能守护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但个人的力量终究过于渺小,于是,她发动身边的专招生结合特长投身这项事业,组建起了当地首个公益支教团——雪域支教团,定期为聂拉木中小学生授课,把温暖带给当地的孩子们!

与孩子们的接触越深入,朱玲淑心底为他们做更多努力的想法越强烈。为了改善当地师生的学习条件,她牵头组织了“心系西藏 大爱浙江”爱心募捐活动。在筹备活动期间,她常常往返于西藏、浙江两地,致力于寻求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募捐活动。大到单位公司,小到个人商店,她发动了身边所有的力量。从联络爱心人士、对接捐助资金,到寻找物流公司、分放爱心物资,所有工作她都亲力亲为。对孩子们的牵挂每时每刻都在提醒她:要抓紧时间做更多努力!202071日,当所有物资安全抵达交到孩子们手中时,她心里一直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

此次活动向聂拉木县中小学生捐赠总计4.67吨、总件数34289件、价值35.13万元的物资,受惠学生达1135名。基于首次爱心公益的成功开展,朱玲淑开始筹备第二次爱心公益项目玉麦行。截至今年413日,已累计为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小学募集爱心物资100万余元,引入涉及音乐、形体、心理健康方面的三支爱心技能团队,并捐赠1台价值15万余元的心理咨询机器人,为呵护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开拓新途径,活动受惠人数近800人。朱玲淑沿着践行公益的道路不断前进,第三次爱心公益项目日喀则行为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樟木镇中心小学、日喀则市特殊教育学校募集爱心物资5万余元,并引入四支爱心技能团队,受惠人数470余人。心系西藏·大爱浙江系列公益活动被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西藏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想上的饱满远比物质上的充实更加重要。”朱玲淑始终坚持将这一理念贯彻于实践中。家庭离异、缺乏关爱的央珍是她在进校园活动中认识的藏族女孩,“害羞内向”是央珍留给她的第一印象。朱玲淑经常鼓励央珍知识是最重要的,在她的温暖关怀和言行影响下,央珍不仅成绩越来越优秀,性格也更加活泼开朗,并立志考内地班。朱玲淑一直将央珍的心愿记在心底。今年正月初一,她长途跋涉从市区赶到聂拉木县,为如今已升初二的央珍送去爱心关怀和慰问金5000元,并带着从未离开县城的央珍第一次乘坐飞机,前往重庆进行17天的交流学习。由于高原严寒环境的长期影响,央珍的手指和皮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于是,朱玲淑下飞机的第一站选择前往医院,带着央珍接受骨科和皮肤科治疗。从机场到医院,再从游乐园到美术学院,“重庆之旅”开拓了央珍的视野,使她坚定了更加努力学习的决心。返程途中,朱玲淑还带着央珍看望远在山南工作、四年未见的母亲。这段特别的经历让央珍十分感慨,她决心将此行的全部收获化作未来前进道路上的动力。

迎逆境 献青春

“青年强,则国家强。”入藏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朱玲淑从未忘记作为一名援藏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将青年力量奉献基层,将专业知识应用实践。她要求自己,身为当代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西藏疫情来势汹汹,朱玲淑在工作中遇到了新挑战。在严峻的防疫形势下,为了方便工作,她吃住都在办公室,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核酸采样、数据统计、物资配送等日常工作,引导老百姓做好自我防护。作为一名抗疫工作者,朱玲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筑起一道保护生命安全的坚实屏障。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朱玲淑始终把“缺氧但不能缺精神”牢记心底,她将支撑自己前进的动力总结为四个字:不忘初心。她制定了每个阶段的人生规划,严以律己,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同时,她也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现有的大学生活,一定要稳扎稳打,安排每一步人生规划,不愧对自己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