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名片:孙西超,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2011级(硕)纺织工程专业校友,毕业后任教于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任教的两年内发表了一篇SCI文章和一篇《纺织学报》文章。现就职于绍兴市委宣传部。

接受电话采访时,孙西超并非处于空闲状态。一开始,办公来电频频打断他的思路,他索性将所有公事推到后面,以便能完全投入到采访中。“本来今天下午有人找我,我说我答应人家就这两天采访,现在已经是第二天,不能再推了。”一口地道的绍兴腔普通话,孙西超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是安徽人。而这一切的变化,要从他12年前来到浙江理工大学说起。
扎实学习
“从全国来看,研究生这一块,包括拿本科生来说,我们浙江理工大学的纺织专业一直稳居全国前三。”谈起母校,孙西超的话语间充满自豪感。当时浙江理工大学还被称作丝绸学院,这块招牌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孙西超来说无疑极具诱惑力。他仍能回忆起考研成功时的兴奋心情。浙江理工大学名气大、专业强、位置优,加上杭州本身节奏快、信息化现代化程度高,为他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孙西超至今仍记得疫情前下沙24小时不间断的繁华,流光溢彩,灯火辉煌,正如他的研究生时光。在纺织与材料学院,也就是如今的纺织工程学院,孙西超有幸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祝成炎教授。祝教授德高望重、学术严谨,孙西超愿意用“温柔平和、教学有方”来形容这位纺织学术界的泰斗。在孙西超看来,老师总是劳逸结合,以娱乐性的趣味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不给学生太大压力。在这种松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教学氛围下,他成功在《纺织学报》上发表了文章。
纺织工程是以实验数据堆砌起的专业,必须反复验证数据的精确性,相当要求实验者的耐心和专注力,因此孙西超对学术研究格外用心。尽管如此,他认为祝成炎教授所说的“做学问要踏实”并不仅限于纺织专业内,而是要全面发展。孙西超说自己在那时是个“活宝”,总想出新奇的点子。浙江理工大学倡导学习与锻炼并进,运动场地很多,他因此得以经常在课余时间打篮球。而每次打完球,他都不忘去图书馆花一小时学习专业外的知识,如哲学、演讲口才、营销等,习惯性积累各种知识以开阔眼界。“信手拈来不敢说,但至少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能为我拓宽一些思路。”他自认为思辨能力不行,但非常喜欢去学生活动中心观摩别人的辩论赛和朗诵赛,从中不断汲取经验:“好多东西叠加起来之后会释放出一些能量,你可能自己都察觉不到。”此外,学习之余他还参加社会实践,将考研的经历分享给别人。

“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做学问要扎实。”孙西超现在依旧能背诵出老师的教导。尽管他现在已经不做学问,但在研究生期间养成的优秀习惯一直伴随在他身侧。尽管现在时常要加班,他依旧坚持一周三次以上的跑步频率。他自嘲荒废了专业,但一年还是至少看三五本书,不停止学习的脚步。
诚实做人
本科时孙西超便已是党员,在研究生阶段之前他已经基本确定了就业方向,一个是在长三角的块状经济内搞销售,一个是进行教育类的创业——这源于祝成炎教授的言传身教。尽管当时心中隐约有当老师的想法,但由于竞争力和机遇等现实因素,他对此没有特别强烈的意向。然而他并没有彻底放弃这种可能性。在研究生毕业之际,恰逢绍兴文理学院招考稀缺专业的老师,孙西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凭借笔面双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大学本科的老师。
研究生一毕业,孙西超就无缝衔接上了教师的工作。当了三年研究生,一开始他并不适应老师的身份,习惯自我代入学生的位置,因此和学生相处融洽、无话不谈。除依旧秉持扎实做学问的态度之外,他在与学生的互动感受到人与人相处中诚挚的重要性。和祝教授一样,他也鼓励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并且结合了自己研究生时期的爱好,经常和班里的学生打篮球。他始终强调德行合一,身为班主任给学生树立榜样,带领学生努力进取,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四六级,他的班级整体成绩总是最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孙西超享受教学的过程,向学生输出自己的知识让他对原本掌握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解。备课、写总结、看论文……当老师的时候他很少在十二点前睡过觉,但他认为这份辛苦有利于自我成长,是值得的。“我把当时在理工受到的教育,尤其是在思维上导师对我的影响带了过去,最终收获了八个字:道德,专业,拼搏,以及运动。”回忆起与学生相处的快乐时光,他的话语间充满笑意。
怀着诚实做人的态度,他不仅获得了学生的喜爱,更获得了前辈的认可。任教期间,孙西超积极参与了同校资历深的博士老师开展研究项目,哪怕是打下手也十分认真,以求在观摩实验中学到更多。在这些付出的推动下,任教的两年内发表了一篇SCI文章和一篇《纺织学报》文章。同时他也在学生科接触行政工作,这为他接下来成功进入政府机关打下基础。
踏实做事
孙西超在绍兴文理学院任教两年后,绍兴市委宣传部也出现了机遇。考虑到自己的研究生学历在教师中并不占长远优势,他选择进入政府机关工作。针对外界对当公务员一劳永逸的刻板印象,孙西超指出公务员同样辛苦,并不能如愿朝九晚五,作息亦会颠三倒四。“我认为机关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非常非常努力。可能有时候你会听到各种抱怨的声音,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先天的优势你只能去努力。这是我的经验。你只能去干也才有可能进步。如果你不努力一定没有。截止到目前,我想我的整个人生好像都挺奋斗挺努力挺拼搏的。”
孙西超自认为在“高手如云”的理工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尽管如此,他并不赞同有些人认为到了大学就可以放飞一下自我,降低学习的比重。“学生的天职还是好好学习。”他反复强调。学好知识是第一步,把知识学透彻后再参加课余活动也不浪费时间。“在大学里面你只要稍稍努力一下其实还是可以出类拔萃的,你干嘛躺平呢?拥有这么大把的时间,学习都不能保障,还能保障什么呢?”当时他周围的同学相信浙江理工大学的纺织招牌,也相信考上这所学校的自己能够学有所成,因此他们将学好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并未产生过大的就业焦虑。他们现在处于各行各业,工作都不错。“你现在的工作可能和你的专业一致,但大部分都不一致。”孙西超拿纺织来举例:尖端领域负责研发新面料,引领前沿的革命,也要有更多人在负责在服装中的实际应用,二者需相互配合。而无论是哪个领域,只要踏实地把每一件事做好,就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从研究生到大学老师,再到政府工作人员;跨出校园步入社会,孙西超走的每一步看似源于预判的精准,实际上都离不开一个“实”字。正是立足当下,他才能让人生稳定在设想中的轨迹上,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未来便能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