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名片:包林帆,浙江理工大学,2006级(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级(硕)工商管理(MBA)专业校友,教育学博士,现为浙江农林大学教师,兼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演讲与口才分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CVCC)“演讲口才指导师”和“面试指导师”项目负责人等,先后担任了“演说中国”全国总决赛评委、浙江省大学生辩论赛总决赛评委等工作,出版有《社交与礼仪》等成果,曾获教师教学大赛浙江省第一名(全国优秀奖)、微课大赛浙江省一等奖等成绩,长期受邀在中央党校、浙江大学等政府部门、高校及企事业单位演讲和授课。

手握书本,自信张扬,多年后的现在,包林帆已然成为镜头前游刃有余的展示者。但镜头之外,坦然的笑容、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这就需要包林帆校友亲自为我们揭晓答案。
挑战自我:干就完了
刚进大学的包林帆和许多大学生一样,面对接踵而来的作业、任务,他也短暂地感到迷茫、无助。“刚进大学面对未知的挑战时,真的没有什么事先明白的道理指导自己,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知道。”不同于许多人对此的唏嘘畏惧,包林帆的态度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不讲究所谓的事前“协调”和“规划”,他说:“有什么就去做什么,并且想办法做到当下的最好,不要总是贷款焦虑,这应该就是在面对未知时对‘不负当下’的最好诠释吧!”
之后,凭借优异的高考语文成绩,包林帆在大一军训时被推选进入了报道组,开始接触媒体工作。他一步一个脚印,从认真撰写每一篇新闻稿,到联系各方加强报道。包林帆以“做”为先,在一次次活动中积累宣传经验,让生活节奏在充实的“解决问题”中稳步推进,当然,成就感也随着每一个任务的完成积累起来。大一的第二个学期,他就被任命为校记者团团长,与平常大二的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组织负责人的情况相比,这是很少见的。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状态转变,包林帆通过类似不断的“做”,打消“想”的焦虑,缩减累赘的犹豫和内耗。
谈到“做”,包林帆也提到相对于“做”的对立面。他将例如价值和意义一类的抽象名词归类为“脑回路”的自洽——他更重视的是“实”的工作。在大学曾兼任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等职时,包林帆策划了众多的赛事与活动。当谈到这些活动带给他的最大收获时,他认为是认识到了执行力的重要性。写策划、借场地、邀请人员、布置会场……所有流程都需要在环环相扣中迅速完成,而在此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执行力。“我记得当时比较忌讳想得多、做得少,那样会给我很多没有必要的焦虑和迷茫,可能是为了驱赶这些负面情绪吧,就干脆‘干了再说’。”他知道这样的做法肯定有很多弊端和坏处,但那时认知浅显、经验有限,多想是白想,不如去行动;成功了收获的是喜悦,失败了收获的是成长。“现在想来,可‘赚’了!”包林帆这样说到。
不要想象的“脑回路”,只要现实的“人生路”。包林帆尤其感谢母校为他提供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平台,让他人尽其才。凭借着“空想无益,实干才能悟真知”的理念,他在浙理得到了稳实的成长。
表达自我:演讲力就是影响力

身为一名标准的理科生,包林帆校友善于表达的“文科性”特长显得尤为“突兀”。
当提及踏入演讲领域的契机时,他表示“这其实算是一个巧合”。当时他所在的专业女生数量为零,因为姓氏原因他成为了“男一号”——学号为1号的男生,所以很多场合都需要冲锋在前,加之多年坚持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起来的语文素养,他很快就成为了学院演讲、辩论赛的“常客”。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大一参加演讲比赛在台上握着话筒声音颤抖的慌张窘相,也记得大三时参加国际时尚论坛大学生辩论赛获得全国总冠军时的那份从容不迫——过往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在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比赛中,他日积月累,成长迅速,抓住机会表达自我。
“要有敢于表现自我的信念感!”当被问及如果要给演讲初学者提点建议时,他这样说道。他说演讲力的本质就是影响力,人时刻都在相互影响,不是影响他人,就是在被他人影响。要让自己的想法、工作得到更多认可和支持,演讲是很好的方式。
久而久之,演讲不仅是他表达自我的武器,而且也成为他工作的第二条路。
工作之后,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学习演讲,包林帆在自己的家乡和工作单位都创办了演讲协会。在与各类群体的交流中,他发现很多人并非没有想展现自己的决心,而是缺乏表达自我的勇气和方法。他以演讲与口才为“法宝”,帮助许多朋友实现了突破和成长。2021年,包林帆指导的一位学生获得了浙江省“十佳大学生”的荣誉称号。在大学四年间,他见证了这位学生的改变:从一开始的内向含蓄,不敢独自站上讲台发言,到后来经常参与协会的日常活动,不断释放自我,最终在百万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当然,通过演讲提升自我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还有很多已经工作的朋友甚至是工作很多年的长者。“协会实实在在地帮助会员表达自我、成就自我,这是我想要的组织。”
从机缘巧合到笃定前行,演讲成为包林帆迈向新目标的敲门砖,而今他也用演讲助力他人成就梦想。
刷新自我:在挫折中蹒跚成长

“成长就是遇到一些事,那个时候的你无法接纳,当直面它的时候,开始怀疑自己,自己原有的认知被打破,情绪被击垮,这个时候,只能开始自我重建,这个过程就是成长。”包林帆谈到学生时代自己的变化和成长,感慨颇多,“成长的时刻本身是焦虑难堪的,不过后来回想起来就格外珍贵了。”
包林帆因为家庭原因从小生活独立,自带一种“争强好胜”的个性;后来在学习与工作中他明白,这其实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进入大学,加入学生组织,这种由于缺乏安全感而引发的心理不成熟就在工作中暴露出来。大一和团队一起获得全校辩论赛总冠军后,队员都在庆祝胜利,而他却莫名陷入“还有许多工作未完成”的焦虑,无法融入其中,最后庆祝聚餐无疾而终;再如在一次活动策划中,他与一位学生干部沟通时,因为开玩笑而用了激将性的语言,造成了彼此误解,致使气氛尴尬……
步入工作岗位,即使身份发生转变,但困惑和不愉快所带来的精神内耗依旧会发生。刚成为老师时,他真挚热烈地和新生交流,课上课下都主动询问学生近况。过度的热情似乎遭到了个别学生的抵触,于是他执着于小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排斥和对抗的情绪,想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但学生表现出的“并不领情”也将他困在困境中……当挫败感不断积压以至于要爆发时,包林帆开始回顾和审视自我。终于,他认识到是自己身上无意间散发出的“压迫感”会让人感到不适,而过于追求事事完美的心态也会让事件的结果南辕北辙。
这些亲身经历让包林帆觉察到自己在面对和处理事务时的心态转变存在问题,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真切的经历中,他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逐渐学会与“不如意”和解。包林帆常感激经历的这一切,“每一个刺痛的伤口,都长出了强硬的翅膀。”

最后,包林帆校友对浙理学子寄语道:“人当如太阳,在不被看见的地方,也要燃烧和发光。”就如他在漫长的求学与工作道路中的不断自我斗争、突破与成长——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既要学会“说”,也要学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