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名片:朱罕,中共党员,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级博士生,工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高起点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Advanced Fiber Materials青年编委,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超细纤维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纳米纤维催化材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优秀青年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和特别资助各1项等。获得2021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得浙江省优秀博士论文、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人才计划。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Sci. Bull.、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65篇,其中IF大于10的论文32篇,6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被引用5500次,H-index为37,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
志存高远浙理天地一展宏图
高中时期,化学是最让朱罕着迷的科目,微观世界中的物质颗粒互相碰撞,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化学物质不同形态、颜色的变化展示着科学世界的缤纷多彩。2011年,朱罕从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那时的朱罕面临人生分岔路上的一个重要选择:选择哪一座城市读研。出于对杭州这座城市的向往,和受他未来导师杜明亮教授学术魅力的吸引,朱罕最终选择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攻读纺织科学与工程硕博研究生,他将这个选择称作“是一种缘分”。
初入研一的朱罕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研究方向的细化。本科专业学高分子材料的朱罕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想要完成两个专业间的自然过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方向的细化意味着研究者往往需要进行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打牢基础知识,如果将做研究比作造房子,筑基不够牢固的话,造出来的房子也会摇摇欲坠。朱罕深知做科研便是造房子的道理,为此,他将大量时间花在实验室,废寝忘食是常事,朱罕这份在常人眼里或许无法理解的“痴”所铸就的牢固的知识储备为他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科研的这条道路上,导师姚菊明教授和杜明亮教授不仅为朱罕指出了朝哪里走,还手把手教他如何走得更快更稳。在导师们的支持下,朱罕在2014年将课题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由电化学传感器转到了电催化制氢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的研究。“两者的差异非常大,材料完全不同。解决的关键就是大量的文献阅读,找准课题的切入点。”朱罕坦言在转换课题时所遇到的困难,只有深入分析才能解决难题。在研究过程中,埋头阅读大量文献的过程对于旁人而言或许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对于朱罕而言,则是一种苦行僧般的修行。只有将每一种材料都研究透彻,这样做出来的研究才具有说服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因为前期的积累使得朱罕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朱罕在做科研时,始终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科研初心,使得他最终实现了在两个课题之间的顺利转换。这一成功转变也让朱罕有了新的收获,“我不再惧怕新课题,而且更喜欢挑战一些比较难的课题,因为学会了基本思路就可以变换应用了。”成功的喜悦为朱罕提供了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尝试更多新课题的想法。
在硕博连读期间,朱罕逐渐完成了自己的项目,科研道路逐渐走上正轨。在学有余力的同时,热心的朱罕主动带领起团队,帮助学弟学妹开展科研、提高实验技能并且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述设计和撰写,这为朱罕后来成为一名导师身份转变打下了基础。面对自己从一名“提问者”到“答疑者”的转变,这份来之不易的经验,使得朱罕受益至今,他表示最大的收获便是学会如何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一个运行良好的团队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在浙江理工大学学习时期,朱罕团队在杜明亮教授的带领下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每个项目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抓住核心的科研问题,合理的目标,完善的计划就会使得团队运转高效。”朱罕表示。众人拾柴火焰高,凭借着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周密的研究思路和安排,朱罕目前已经完成四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攻坚克难坚持复合材料研究
硕博连读期间的朱罕逐渐摸清了复合材料研究的门路。自从浙江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朱罕追随自己的心之所向,继续从事复合纳米纤维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在谈及是如何走上复合材料研究这条科研道路时,朱罕表示这是在仔细分析了理工的优势学科和实验平台所做出的选择。浙江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是纤维材料,在这一领域,前辈们已做出许多卓越的研究成果,对朱罕而言,则面临着重大挑战——若是想要持续在这个领域做出成果并且又不能与前辈们的研究太接近,该如何创新?便成了朱罕亟需解决的难题。在经历无数次试验后,朱罕选择了大胆尝试,结合了前沿的新能源催化转化材料与纤维,尝试了新的功能纳米纤维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可以解决复杂多组分催化剂电子结构和化学结构可控的前沿难题。在研究复合材料领域,朱罕坦言希望能成为领航者之一,做出自己的特色。

2016年,朱罕在导师杜明亮教授的引荐下,加入了江南大学的课题组,继续复合材料的研究。2022年5月,朱罕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子刊上发表了题为《静电纺丝法构筑高熵合金催化剂并揭示金属电负性主导的中间体吸附特点》的文章,面对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朱罕也毫不吝啬地给予夸赞:“这篇文章的一作郝嘉策同学大一的时候就进我们的实验室开展做实验了,经历了四年多的坚持工作,终于发表,确实不容易。”这篇文章从2018年便开始准备,到正式发表已历经四年多时间的准备,在研究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则是缺乏一些重要表征仪器。表征仪器的精确度直接影响着试验结果的精确度,不够精密的数值于朱罕这样的科研人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每一个研究者心中都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唯有始终保持严谨才能使实验达到精确。科学的项目设计、严谨的实施过程、全面的数据分析、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些优点让朱罕及其团队获得学界广泛认可。朱罕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对燃料电池或者CO2转化电催化材料的设计方法有一定的帮助。
复合材料这个词语听起来距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实际上却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比如我们的衣服是纺织材料,汽车内饰大部分为塑料,汽车轮胎是橡胶材料,我们的水杯,保鲜膜,玩具等等都离不开复合材料。”朱罕深知科学研究需要服务于社会需求。倘若将科学与外界隔离,那么即使是再高端的成果也只是供人观赏的展品,失去它原本的价值。他目前正主持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一个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其研究项目正是瞄准“碳中和、碳达峰”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围绕着面向高效能源催化转化的材料设计、结构调控和性能进行研究。
在主持众多科研项目时,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和同行们的交流始终是朱罕的灵感来源与动力支撑。朱罕非常清楚,如果仅仅将科研灵感和工作思路局限于自身的苦思冥想,那么结果也常常是单一的、固化的。所以朱罕喜欢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明确什么是这个社会所真正被需要的,并经过不停地尝试给出解决的办法。
不忘初心科研路上的引路人
在本科和硕博时期朱罕都遇到了许多“贵人”,他们的帮助让朱罕的内心萌生了教书育人的想法。然而在学生与导师的身份转换之间,朱罕也坦言非常具有挑战性,“学生时我还可以犯错,因为有老师帮忙。等自己当导师后发现,自己不能犯错,因为不能误人子弟,所以压力还是挺大的。”对于朱罕而言,压力更多地转换成了他前进道路上的动力。
已成为江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的朱罕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严谨的态度投入科研与育人中。朱罕获得了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人才计划,这一计划是江南大学鼓励和培养中青年学者勇于攀登国家级人才项目所设立的支持计划,获得计划支持的都是领域内比较突出的中青年学者。这一奖项也是对朱罕在江南大学教研工作的肯定。
作为博士生导师的朱罕除了在科研上保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他与学生之间却保持一种朋友般的关系,比起冰冷的导师与学生关系,朱罕更愿意将自己比作他们的大师兄。“老师需要真正的走进学生内心,就是跟他们要有一些共同的话题。”与传统意义上导师严肃的形象不同的是,朱罕会在假期与学生一起玩游戏,比如比较流行的手游王者荣耀等。这对于朱罕而言便是一种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方式。朱罕深知自己身上背负的重担,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学生也会给朱罕“施压”。“我的学生们都很努力,自然而然老师就不能懈怠,父母把孩子交给我们教师,我们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学生。”
在“连轴转”的科研工作之余,朱罕始终将自己的生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做科研的某个阶段多多少少会有些枯燥,当遇到瓶颈时,会暂时放下科研,调整下自己,养养鱼,养养鸟都是比较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同时,在科研领域做出众多卓越成就的朱罕也是一名好父亲,“带娃”给朱罕严谨的人生版图上增添了一抹鲜亮的色彩。“科研之余主要工作就是带娃,我的孩子比较小,平时主要是我爱人带她,我一有空就是给娃做饭。”

在谈到近期对自己未来的目标规划是什么时,朱罕谦逊地表示努力完成目前主持的项目,尽可能的培养好学生是他近期的目标规划。
最后,朱罕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祝愿与对学弟学妹的寄语:“首先我非常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让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次,衷心祝愿母校越来越好,早日成为全国‘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母校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理工学子的支持!”
始终心怀感恩,在科研之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前路浩浩汤汤,我们期待朱罕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创造出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