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联络办公室(校友办)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刘佳文: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发布日期:2024-03-01    作者:     来源:     点击:

校友名片:刘佳文,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2005级(本)轻化工程专业、2015级(硕)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校友,现任浙江凯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主管。

缘起,童年的梦想

今年35岁的刘佳文是浙江龙游人,从小就和纸有着特殊的缘分。小时候,他在外婆家第一次看到当地村民用竹子做成用于祭祀的黄纸,感觉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等到了他叔叔上班的龙游造纸厂,他发现木浆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就变成了食品包装纸、装饰原纸等各种不同功能的特种纸。“那时我就在想,用不同的材料是不是还可以造出其他新的纸张。”刘佳文说。

少年时埋在心里的好奇心,指引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果断选择了浙江理工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他觉得这个专业可以帮助他揭开所向往的未知世界。

带着童年时期的梦想,刘佳文来到大学,开启了专业系统的学习。在本科班主任张秀梅老师看来,刘佳文是一个认真、对待学业一丝不苟的学生,他很早就确定了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特种纸的制造。唐艳军是刘佳文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他回忆,还在大四的时候,刘佳文就确定了将年产10万吨A级箱纸板生产线制浆车间初步设计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并且作了严谨的构思和论证。

和许多同学在学校实验室写论文不同,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车间的生产实际,认真钻研每一个毕业论文的数据,刘佳文一直在龙游当地的企业和学校之间往返。他住在企业车间,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交流和探讨,尽可能熟悉纸板生产线的流程。

探索,技术的奥秘

刘佳文毕业时,特种纸产业已成为龙游的支柱产业。他被专业课老师薛国新推荐到现在的公司,当起了一线技术工人。

在湿热的公司车间,刘佳文每天进行着打浆度、烘干度的测量、材料的配比等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工作,但在繁琐的工作中,他却时刻不忘思考着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耳听,一天8小时的上班时间,他有7小时都在车间“望闻问切”,查找特种纸产品和设备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产品品质。业精于勤,功成于细,这些一线积累的技术经验为他日后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公司就职的十余年时间里,刘佳文一直和薛国新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专业知识的交流探讨、到工厂造纸的细节打磨,薛国新一直给刘佳文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在公司工作七年后,刘佳文在一线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感觉自己理论知识上的欠缺,在薛老师的鼓励下,刘佳文决定选择重返理工校园,在职攻读"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精进专业技能。

知行合一,带着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刘佳文重回一线,在不断实验中归纳规律,走访企业跟踪调研,优化造纸过程中涉及到的水、原料、辅料和现场操作环境等各项要素,最终找到最佳配方。

“技术无止境,在生产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善于观察,肯钻研,一线工人也能成长为行业里的领军人物。”

工作13年来,在刘佳文持之以恒的钻研与探索之下,他参与开发的7个产品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并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由刘佳文主导开发的不锈钢垫纸和CTP版垫纸已成功投入批量生产,新产品年产值达1.5亿元。

分享,青春的奋进

56日,刘佳文在工厂车间以视频直播的方式,连线母校纺织(丝绸)学院343实验室开展“校友云端话劳育”主题沙龙讲座活动,为线下在座的研究生们进行了劳动教育的主题分享。

刘佳文向学弟学妹们介绍了自己办公的工厂车间。从机器配置、生产过程、环境要求等多个方面实地讲解了特种纸的生产制备过程。在车间的这堂实践课上,他和实验室的学弟学妹们通过线上平台交流,回答了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他鼓励在座研究生们一定要珍惜在校求学时光,通过课堂学习、实验室操作和企业实践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动手技能。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迈得开腿、吃得了苦,通过不断地劳动和实践才能够悟透工科原理,方能破解一个个行业痛点难题。

他的精彩发言使得在座师生掌声不断、深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