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联络办公室(校友办)

母校要闻 校友会动态 基金会动态 精彩浙理 校友风采 校友企业 党建工作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闫思杨:浙理校友,Science发文‼️

发布日期:2025-09-25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日国际顶刊Science

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在负载型催化剂研制方面

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为浙江理工大学

2011届自动化专业校友 闫思杨

该研究成果是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刘家旭教授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历时六年时间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题为“Pt-Ce催化剂中氢化位点的形成驱动高效选择性氧化”(Formation of hydrided Pt-Ce-H sites in efficient, selective oxidation catalysts)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浙江理工大学校友闫思杨作为刘教授团队的科研助理,也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得益于团队的搭建,我们以模块化思维创新技术、优化实验,从分子尺度解析催化机制,最终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跨越。”提起这段经历,闫思杨依然很兴奋:“我觉得像搭乐高一样,可以把脑海中的科研想法一点点在眼前实现,特别有意思。”

科研助理一作发Science,在许多人眼中十分值得关注,但是闫思杨却略显“淡定”,这份从容源于她本科起跨学科知识的长期积淀,以及数年如一日在实验室的深耕与沉淀。

闫思杨本科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从大一开始,她便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跨学科思维。她不仅在自动化专业打下扎实基础,还主动选修化学、经济、管理、人文等课程,构建了多元知识体系。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的交汇,逐渐勾勒出她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多元视角。

毕业后,闫思杨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一名设计员,负责工厂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仪表的选型。在工厂里,闫思杨看到物料罐、反应器、分离塔和换热器等各司其职,经管线网络,由仪表系统联通并控制,原料在自动化设备的精密操控下蜕变为形态各异的化学品。这让她联想到高中的化学课,与眼前流转的工业图景悄然重叠。

也正是在这时,她萌生了读研“转行”的想法,想在化学工程领域重新出发,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没过多犹豫,她就开启了读研的新征程。硕士毕业后,2018年,闫思杨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刘家旭的相遇,成为了刘老师团队内的一名科研助理。

“自动控制的原理可以启发化学机理分析和实验设计,经济学课程让我明白了‘时间价值’的含义,企业管理中也蕴藏着人生规划的哲理。”闫思杨感叹,自己从30岁才开始真正从事化工领域的研究工作,所以人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要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准方向,并在关键时刻做出坚定选择。

毕业14年的她回忆起在浙理的时光,最为怀念的是校园中浓厚的学习氛围与绿树成荫的环境。她说,“身处校园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学习的动力。”本科四年,她常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校园里,空闲时在体育场跑步锻炼,或是在北门外的消防公园散步放松。

有三位老师,至今还被闫思杨牵挂问起。班主任柯飂挺老师,思维活跃、风趣幽默,经常与她谈心谈话,总能启发她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柯老师的思维发散力至今都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业论文导师任佳老师,温柔细致,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悉心指导,在她面对科研压力时提供了宝贵的情感支持,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她鼓励与信心。专业课老师潘海鹏则是她本科阶段最为敬仰的榜样。她回忆道,潘老师上课时充满激情与热爱,心里暗想自己能否有一天也能像他一样,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真正热爱的事业中。柯飂挺老师回忆道,闫思杨本科时就是一个思维敏捷、成绩优秀的学生,总爱和我聊一些自己的想法,身上也总有满满的干劲。

本科毕业后,闫思杨虽跨专业进入化工领域,依然怀抱着对自动化的热情。她目前主要从事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中的红外光谱表征工作,但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实验室。“这是一个很酷的设想,我希望能够将自动化与化学研究融合,为科研带来更高效的解决方案。”闫思杨说。

如果可以回到2007年重新开始大学生活,闫思杨最希望自己能更多参加一些专业竞赛与学术活动。“课堂上的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和竞赛来深化理解,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触及科学的本质。” 当她看到学校和一批批校友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时,她由衷的感到自豪。母校“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精神也让她一直坚信,要努力用科学研究去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学弟学妹,闫思杨结合自身经历寄语:“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我曾从自动化转向化工,从工程师走向科研,每一次选择都源于对‘我真正想要什么’的思考。希望你们也能勇敢探索,让跨领域的积累成为未来的优势。”

闫思杨用自动化专业的闭环控制理论比喻成长“就像控制系统需要不断反馈修正,人生也需要迭代优化——设定目标、执行、检测偏差、调整参数。只要持续逼近,终会抵达理想状态。”她强调,“这就是浙理教会我的方法论:用工程思维解构人生,让每一次‘误差’都成为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