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联络办公室(校友办)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校友风采】99岁老党员给“00后”的一堂“跨世纪”的网络党课

发布日期:2020-08-03    作者:     来源:     点击:

 

校友名片

 

袁启仁,1921年5月出生于诸暨,1936年7月考入浙江省立杭州蚕丝学校(现浙江理工大学)。
校友校友名片    
2020年7月23日,在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老房地社区,已99岁高龄的袁启仁老先生在家里面对电脑屏幕,给一群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浙江理工大学“00后”大学生们直播了一堂网络党课。    

   

undefined

袁启仁在直播上网课

   

袁启仁老先生和这些同学们的相识,源于2019年7月。


当时,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在老房地社区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期间获悉这里有位年近百岁、名叫袁启仁的校友,于是就立刻登门拜访。


得知这些来访的年轻人,是来给社区做廉政文化建设的,袁启仁欣喜万分,立刻将同学们请进了家,还当场给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那之后,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就决定来年再登门拜访。


“可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大家未能如愿集体登门聆听党课,所以我们想到了网课这种形式。”田浩然告诉记者,在征得袁老同意后,他在7月21日一早,带着三位同学,背着笔记本电脑,来到袁老家里做好了直播准备。


当天上午10点,这堂“跨世纪的党课”正式开播。刚一上线,就有60多位同学不停地给这位“学长”送花点赞。


undefined

直播画面


面对这种授课方式,袁启仁也倍感新鲜。他坐在沙发上,胸前别着党徽,面带微笑看着电脑屏幕。


给网络那头的“学弟学妹”讲课,袁启仁拿出两页亲笔写的“教案”——《80年前在学校的回忆录》,缓缓讲起了自己的青葱岁月、抗日时期的见闻、入党后的所感所想……


undefined

《80年前在学校的回忆录》


“袁老还展示了一个红色笔记本。”艺术与设计学院18级学生杨汝远当时就在现场帮助袁老直播,本子里面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历次重大会议以及浙江省历次党代会的信息。


undefined

红色笔记本


undefined


这些,都是袁启仁从新闻上摘录下来的,不仅字迹工整潇洒,编排赏心悦目,还手动画出了整齐的表格线。


当袁启仁把笔记本的内容展示在摄像头前时,看直播的学生们都被震撼到了。


“爷爷太有心了!”、“老一辈的学习精神真值得敬佩!”……屏幕上顿时满是同学们的点赞和评论。


undefined


“ 同学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这个新时代。”直播结束前,袁启仁嘱咐每一位同学,“中国梦需要靠你们这一代去奋斗实现。”


课后,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胡坚也对记者表示,袁启仁老先生与党同龄,他的党课浓缩着历史的精华,“受教、启智,更传递着老一辈党员对青年一代的深情厚望。”


undefined

他是一块“宝”,传承着精神与希望


99岁的袁启仁,是朝晖街道老房地社区的一块“宝”。他腿脚灵活、思路清晰,讲话中气十足,完全不像一个近百岁的老人。    
   

   
“我们社区都把他当党员榜样。” 社区党委书记何海霞告诉记者,“他在党建工作中已经投入了60年。虽然99岁,但他的活力和热情却不输年轻人,让人钦佩。”    

   
去年,浙江理工大的学子特地为老学长画了一幅肖像画,这幅画现在就摆在袁老先生家的客厅里。    


undefined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创作的肖像


   

看到青春洋溢的学弟学妹来探望自己,老先生喜笑颜开。孩子们走后,他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回忆起自己80年前在校园里的青葱岁月。


这一激动,就写下了洋洋洒洒的“回忆录”。当今年,更多的学生在网上听他讲故事的时候,袁启仁就把这篇回忆录当成了“教案”。


袁启仁,1921年5月出生于诸暨。七岁时因父亲在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任会计,他随家人迁居杭州。1936年7月,袁启仁考入浙江省立杭州蚕丝学校。


”那时,一片欣欣向荣感到前途辉煌,满怀着未来的希望。”袁老这样写道,“好景不长,入学一年多,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一三日寇占领上海。8月14日,日军飞机成群突击杭州,防空警报一响,学生按领导指示疏散隐蔽到老和山上,我们目睹日机疯狂轰炸……”


接下来就是学校停课,直到1939年2月接到学校在绍兴嵊县甘霖镇复学的通知。


在嵊县甘霖镇,袁老先生和他的同学们条件异常艰苦,“睡的地铺,冬天铺上稻草以取暖,吃的是大锅菜,八人一桌,基本上是一锅咸菜,豆腐加点肉丝。生活虽艰苦,但意气风发,学习情绪很舒畅。”


1940年,袁启仁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当时财政贸易委员会富华贸易公司浙江分公司嵊县办事处,主营收茧缫丝,缫成生丝出口换钱,支援抗战。


作为一个技术骨干,袁启仁参与了全自动缫丝机的的试制与生产,他还曾在1967年去延安参与延安丝绸印染厂的设计与筹建。那时当地为了接待来自杭州的这些专家,还特地安排了飞机从西安飞往延安。


就像整理党史笔记一样,袁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生活照片也都是整理得清清楚楚的。说到延安那次旅行,他竟然马上从一大堆相簿里翻出一本,精准找到了1967年8月在延安拍摄的照片,这其中还有一张他站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前的纪念照片。


undefined

袁老先生的相簿


   

袁启仁将这些照片都分门别类粘贴好,拍摄时间和地点也被清楚地记录在空白的地方,让人惊叹。


跌宕起伏的一生,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然而,80多年前和他一起从蚕丝学校毕业的17个同班同学,大部分已不在了。在回忆录的最后,袁老淡淡地写了一句:“到目前为止,17人中已去世14人,2人失联。”


如今,一群群年轻的校友敲开他的房门,聆听他的故事,分享他的回忆。一种精神也在跨世纪的两代人身上得到了传承。


“他就是活着的历史,更是一段红色基因的延续。”辅导员田浩然说。

 


 

浙江理工大学师生感想  


很有幸拜访了我们99岁老党员、老校友袁启仁先生。在和他交谈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坚定的“两个维护”的政治品质,还有一心为党的崇高品质。他就是活着的历史,就是“初心”的最好代表。他经历了风雨,见证了历史,走进了我们的国史党史,他也成为了国史党史的一部分,为我们青年党员树立了人生的标杆和奋斗的方向。在日后的工作中,我更应该做到不忘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在岗位上争做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模范。——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田浩然

 


作为一个和党同龄的99岁老党员,他时刻关注时事,在他的笔记本里认真记录了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同为理工人的老校友,他亲笔写下回忆录,对我们这些后辈们讲述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动人故事。这节生动而有意义的党课让我受益良多,他把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传承给了我们,我们也会接好这个接力棒,将这些珍贵的财富传播给更多的人。“学到老,活到老”,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杨汝远


袁老对于党建的热情与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思考与学习。他时刻关注时政,并进行记录整理,时刻将国家、将党方方面面的动态掌握在自己心中。对于我们的问题以及交流,一丝不苟地用回忆录的形式进行阐述,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与沉稳下来的心态恰恰是我们需要深刻学习的。作为一名学生,与袁老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深感荣幸,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与目标,要向袁老学习,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思想。就像袁老一样,不论过了多少年,党始终是我们看齐的目标,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的方向。——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王飘灵


已经99岁了的老党员袁启仁先生为艺设学子上了一趟意义深刻的党课,短短一个小时,袁老字字如矶,“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与国家”,深刻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党,对于祖国的深切情感以及对于自身使命的伟大责任感。他鼓励青年人应该抱着一种追求上进的政治热情,来加入党的组织。并在入了党以后,通过党内的教育,不断的提高对党的认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才能使我们的党后继有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如慈父般真情的言语让大家都感受到了一位老党员的殷切期望。——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陈燃灵